《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摘选(二)
概要:
三、手术操作规范
(一)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不作为常规措施,值得重视的是尽管椎间盘介入手术为清洁手术,术后发生感染不常见,但常规备皮消毒有时不能完全消除表皮下的微生物,一旦术后出现椎间盘感染则较难处理,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故美国介入放射学会和欧洲介入放射学会都认为需要积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1h可使用镇静剂。
手术医师在术前应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解释治疗机制、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内容主要包括:术中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疗效不佳或无效,甚至加重,必要时外科于术;术后椎间盘感染;术中心脑血管意外;手术操作失败。
(二)术后处理
术后6 h内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停监测。术后建议相对卧床休息2~4周。术后症状较重者可使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但不是常规措施。
四、并发症及其处理
介入和微创治疗的相关并发症较少,主要有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感染等。未见死亡的报道。
1.血管损伤:小血管损伤或静脉损伤无需特殊处理,大血管损伤则需急诊外科处理或行动脉栓塞止血。术中大血管损伤为非正常并发症,应完全避免。椎间盘软骨板损伤出血相对多见,发生率为1%~2%,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2.神经根损伤:罕见,应用全麻或腰麻时可发生,用局麻可避免,发生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3.椎间盘感染:发生率为0.02%~0.60%,一般低于0.50%,高于这一数值应严格检查无菌措施是否合乎要求。治疗常规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抗生素;再次经皮穿刺抗生素冲洗或放置引流管;椎间盘感染严重,上述处理难以控制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4.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少见,可能为术中椎管内出血压迫所致,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可采取保守治疗,必要时行外科处理。
5.异位输尿管或结肠穿孔:罕见,术前仔细阅读CT和(或)MRI片可避免,一旦发生应立即请专科会诊,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五、临床疗效评估
随访时间定为术后1、3、6、12个月为佳,远期随访则以1年为期限。国际上多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疼痛分级法(VAS)评分进行疼痛疗效评价。1年有效率应在75%~95%之间,一般不低于70%,低于70%时应检查其原因,包括是否过分扩大适应证、操作是否规范等。影像随访方法包CT和MRl,对病史较短、年龄较轻或突出程度较轻的患者意义较大,但对多数患者而言,影像表现与介入和微创治疗的疗效不成正比。介入和微创治疗后影像改变多在3个月以后才出现,因此,影像随访应在6个月以上。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10-12.